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 太湖无锡水域连续15年安全度夏
昨天,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牢牢把握太湖治理新定位,坚决贯彻“两保两提”(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新要求,太湖无锡水域连续15年实现安全度夏,水质藻情达到近年同期最好水平。
打赢安全度夏“攻坚战”
太湖水质藻情一直牵动社会各界的心。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标准,总磷浓度0.061毫克/升,同比下降4.7%;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等指标均同比下降;富营养化指数55.5,同比下降0.6。此外,我市13条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全市67个河流型断面优Ⅲ比例100%。
打赢太湖安全度夏“攻坚战”得益于应急防控的落细落实。在贡湖北岸太湖大堤沿线,从黄泥田港到张桥港生长着一大片芦苇,每年芦苇最茂盛的时候也是蓝藻水华集聚的时候。为有效防止芦苇荡内蓝藻堆积死亡发白发臭,保障近岸水体水质,水利部门今年实施了总长约8.1公里的贡湖芦苇荡蓝藻打捞处置工程,采用“清、疏、塑”等措施清运荡内垃圾,并重塑芦苇荡地形,降低水质异常风险。
“放心水”保供是太湖安全度夏的题中之义。今年,随着锡澄水厂二期深度处理工程投运,我市以太湖、长江为水源的水厂实现深度处理全覆盖,日处理能力达到245万吨/日。1-10月全市安全供水7.85亿吨,今夏连续极端高温,市区最高日供水量达170.0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我市饮水安全保供能力顺利通过实战验证。
打出调水清淤“组合拳”
太湖“喊渴”,长江“来救”。今年前十个月,太湖平均水位3.23米,较去年同期低0.12米,我市分别在年初和年中实施了两轮望虞河引江济太,累计引水入湖8.02亿立方米。
梅雨季本是防汛抗洪的太湖汛期,今年受晴热少雨影响,太湖水位不升反降,最低时降至3.04米,夏季水位均值为近20年同期最低。“太湖水少了,流动性变差,会增加蓝藻水华集聚的概率。”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引江济太有效减缓了太湖水位下降趋势,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贡湖蓝藻水华集聚。
一方面是清水入湖,另一方面是内源减负,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确保太湖水质持续改善。
在湖光秀丽的无锡梅梁湖犊山口,湖底一条密闭管线一直向西延伸至17公里外的马山湖域,经环保绞吸船作业,湖底淤泥通过这条密闭管线被抽出。火热进行中的太湖生态清淤第二轮二期工程在无锡历次清淤工程中总量最大、时间最长。市水利局相关人士介绍,今年确定了150万方清淤目标,目前已完成梅梁湖(犊山口)应急清淤22万方,梅梁湖市区段78万方、宜兴段50万方均已开工,年底可完成既定生态清淤任务。
打好科技赋能“主动仗”
用科技创新赋能太湖安澜。15年间,从监测预警、蓝藻打捞到淤泥处置,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治太人”安排上。
以往,藻情监测主要依靠卫星遥感监控、人工沿岸巡查和湖体船只巡查,今年我市首次建立无人机常态化巡飞机制来填补巡查的空白区域。在无人机“火眼金睛”的巡视下,全市142公里太湖岸线、84个蓝藻打捞点发生任何蓝藻水华集聚或水质异常情况,都能第一时间得到预警。
离湖岸40米远,一口纵深长70米的深井正利用其自然形成的水压,给予湖面过剩的蓝藻最后一击。这样的控藻深井,我市已累计建成11座。从“打捞上岸、藻水分离”,再到“加压灭活、原位控藻”,这些年无锡开发出的诸多治藻一体化新型技术装备,仿佛“定湖神针”般守护着太湖这片佳绝风景。据悉,今年蓝藻打捞量同比增加19.1万吨。
“两泥”处置也更加绿色环保。就拿此轮清淤来说,一改以往自然固化堆放的方式,而是通过密闭管道将淤泥输送到固化基地干化处理,用作道路工程填筑土、园林绿化用土及绿色建材等,实现“变废为宝”。目前,无锡正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对藻泥、淤泥资源化利用开展科技攻关,探索具有市场化前景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陈菁菁、夏昊森)